关于文昌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10日在文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文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文昌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1]工作,全面落实“六保”[2]任务,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主要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较好
在经济社会发展10项主要指标中,预计有7项指标好于预期目标,1项指标达到预期目标,2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34.4∶19.9∶45.7调整为33∶22.6∶44.4。各项指标具体如下: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0.06亿元,同比增长10.2%,好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42.13亿元,同比增长11.4%,好于预期目标1.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长3.6%,好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8亿元,同比增长16%,好于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71人,比预期目标多12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2%,好于预期目标0.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好于预期目标3.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下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分别比预期目标低2和1个百分点。
(二)航天城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功能平台进一步完善
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航天城概念性规划以及航天城起步区控规、产业规划、城市设计、智慧园区、大数据产业集群等专项规划。起步区完成征地5496.73亩,航天城高新产业区“三横五纵”路网即将实现功能性通车。人才公寓与商业配套加快启动,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产业项目和功能平台逐步落地。已开工建设海南北斗自由流、长光卫星应用等一批项目。与中国星网、中国四维、中科遥感、中国信通院等对接,推动卫星互联网信关站、高分遥感应用示范、卫星数据应用等项目落地。以商业航天发射为牵引,培育火箭卫星研发制造产业链。开工建设商业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和卫星总装测试厂房等项目。与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签订设立海南分院协议,实施“一企一策”[3],发挥其龙头带动效应,吸引长征八号商业火箭落户海南。
园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设立文昌国际航天城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极简审批,实现园区“一门受理、一窗办结”。二是出台“航八条”“科技创新十一条”等航天产业支持政策,吸引航天企业落地。三是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航天城司法保护联系点、海南仲裁中心航天城联络站,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保护。航天城管理局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再次获得“最受欢迎落地园区奖”。截至目前,园区注册市场主体400余家。
(三)经济动能加快转换,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发挥压舱石作用明显。复耕撂荒地2.0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3.8万亩,常年蔬菜基地保有面积8112亩,文昌鸡和生猪出栏量分别增长3.7%和20.9%,农业增加值完成102.55亿元,同比增长5.3%,两年年均增长4.7%。
新型工业加快发展。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0亿元,在蓄能发电、智海混凝土、歌颂饲料和春光食品等企业强势拉动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保持高猛增长势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43.2%,增速排名全省前列,两年年均增长30.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7件,增长28.8%。
第三产业加快复苏。开展海南美食购物节等系列促旅游消费活动,发展夜间经济,消费市场加快复苏。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9.28亿元,同比增长16%,比年初预期目标高1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长5.5%。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铜鼓岭生态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并带动服务业发展。接待旅游总人数81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分别增长121.48%、109.44%,旅游业恢复到近几年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年均增长5.7%。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开展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112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固定资产投资242.13亿元,增长11.4%,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约亭产业园加快建设,铺前中心渔港顺利开工,园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成功引进大唐集团、华新水泥等国内外500强企业7家。
(四)改革开放多点突破,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印发实施《文昌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1.46万家,同比增长16.99%;注册资本总额248.37亿元,同比增长95.09%。推进“零关税”[4]政策落地,海南自贸港首票“零关税”自用生产设备低温理疗箱在文昌海关通关放行;推动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进口“零关税”自用生产设备减免税款899.2万元。外向型经济稳步增长。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家,实际利用外资3776万美元,增长了18.07倍。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彰。持续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5]改革。已集中划转580项业务。企业和群众使用“好差评”[6]系统评价59831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9.97%。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房屋建筑工程“三阶段”模式办理施工许可证,推动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扎实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农房报建“零跑动”试点,文昌经验向全省推广。质量强市工作考核保持全省先进。“防范房地产风险巡回法庭”入选全省第十二批制度创新案例。
(五)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临高速公路、铺文线(S203)铺前至宋氏祖居段改建工程建设加快。南三环路、经七路市政道路、新港东路等市政道路项目竣工,文昌门户区“二横四纵”路网、文昌市文华南路及文东路西延长线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设进程。红岭灌区工程建成充水,红岭灌区田间工程(文昌段)建设加快,完成锦山水厂取水泵房改扩建及输水管线工程,加快推进北山水厂、木兰水厂、会文水厂等水厂输水管道建设,新建成供水主管网66.6公里。完成110kV昌洒至宝邑线线路、10kV冯家湾线新建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文昌电网网架结构。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61个,实现文城主城区及重点应用场所5G网络全覆盖和镇区覆盖。建成开通文昌-香港海缆、海南-珠海出省海底光缆各1条。推动宜管则管、宜罐则罐工作,城乡燃气使用普及率达到96.5%以上。
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一是确保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全市建档立卡脱贫户共4167户16133人(其中相对稳定脱贫户1992户7635人、稳定脱贫户2151户8399人、脱贫监测户24户99人),无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二是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投入产业资金,支持我市10个脱贫村继续发展村集体产业,重点支持公坡镇水北村慧牛产业园、东阁镇凤头村板栗地瓜百香果种植基地、翁田镇西村养殖黑山羊等项目。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新成效,获评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年度考核第一名。四是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共创建102个美丽乡村,其中五星级4个,潭牛镇大庙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五是农村“三块地”[7]改革不断创新。2021年集体土地入市共成交17宗,面积295.26亩,成交地价款约22764万元,“三块地”改革获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一等奖。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有效推进,信访件办结率100%。冯家湾生态红线保护区内195家、427.54亩水产养殖全面清退,实现生态修复,率先探路现代渔业园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省渔业转型现场推进会在文昌召开。启动拆除东郊椰林湾和南海度假村两个人工岛。完成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淡水水产养殖行业试点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禁养区水产养殖清退,累计完成1.91万亩,清退率96.69%。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全面完成森林督查违法图斑整改522个。多措并举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累计处置“两违”[8]图斑41202个,销号率90.03%,新建违法建筑动态清零。推广新能源汽车997辆,完成年度任务的143.01%,实现公交车和微公交100%更换为新能源车辆。全面落实“禁塑”措施。建立全市禁塑重点监管场所清单,稳步推进全面禁塑。积极推行绿色殡葬行动计划,对龙楼公墓进行升级改造。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共享更多更好发展成果
十二件民生实事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完成初中阶段学校安装AED自动除颤仪、加强孤儿及困境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小额贷款贴息等11件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抱虎港渔船避风锚地项目推进理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预计,城镇新增就业6271人,零就业家庭[9]动态“清零”,农村劳动力转移93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2%。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长3.6%,比年初预期目标高0.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457元,同比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8元,同比增长10.0%。价格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加力,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供应及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水平处下降态势,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成省下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指标任务。累计发行社会保障卡57.76万张,超额完成省定任务。落实《文昌市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教育救助实施方案》《文昌市临时救助“一事一议”实施方案》,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10]政策,切实减轻困难群众经济负担。开工建设基层教师和医务人员安居型商品住房项目、文城镇清澜墟钛矿厂、海藻养殖场片区棚户区改造(旧城区、城中村)等项目,完成垦区棚户区78套房改造项目、文城水涯财税小区、农技中心宿舍区、农机中心宿舍区等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任务。文教卫生均衡发展。完成6所公办普通中小学312间学生宿舍维修改造任务。清华附中文昌学校正式揭牌,高中部顺利招生,成为文昌市又一所公办优质学校。全市新增810个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完善了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基层卫生院急救站为基点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全力打造我市“一小时急救网”[11]。县域医共体建设覆盖率达100%,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利益共享。6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51间行政村文体活动室建设,送戏下乡8场次,电影下乡1651场次,成功举办第二届文昌市“排球之乡杯”排球精英邀请赛、庆祝建党100周年全民健身马术运动等活动。
(八)风险防控扎实有效,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压实“四方责任”,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累计接种疫苗117.44万剂,三岁以上整体覆盖率96.52%,基本建立起全民免疫屏障。开展禁毒三年大会战,现有吸毒人员占比从6.6‰降至1.72‰。全面落实“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建设反走私综合执法站7个,筑牢走私风险防控的“铜墙铁壁”。安排偿债准备金11.92亿元,保障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资金需求,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大力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平安文昌”建设深入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获得全国先进。龙楼航天社区获“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受到国务院普查办通报表彰,生产安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考核保持全省先进,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被国家信访局授予“三无”市县称号。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严打整治战果不断扩大,有力促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各位代表,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务实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真分析当前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处在结构调整期,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仍需提档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自我“造血”功能相对不强。二是要素保障不充分、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园区承载力存在短板,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困难。三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工资性收入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受疫情影响,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生猪、文昌鸡价格持续降低,加上农资价格走高,农业经营压力持续上升,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早期安排加快落实、发展红利进一步释放的重要一年,是文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的关键之年。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超过9%和9.5%,城镇登记失业率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锲而不舍强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
以重大平台为牵引,坚持文昌特色的“3+1+1”[12]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向不动摇,培育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推动宋氏文化园、椰子大观园4A级景区和淇水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加快我市椰级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抓好旅游宣传营销,打响“航天旅游”牌,着力扩大文昌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半径。对照市场主体及游客需求,深挖文昌文化内涵,多元化推动精品民宿发展,通过“特色旅游+精品民宿”组合拳,有序培育民宿示范村,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民宿旅游线路,进一步提高我市旅游产业含金量。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响应国家航天战略布局,以航天为引擎,加速生产要素和技术型人才集聚,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注入跨越式科技动力。争取开工文昌国际航天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二期4个项目(火箭研发中心、卫星研发中心、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与服务平台、火箭部件装配与测试中心),打好航天科技创新翻身仗。进一步协调航天系统部、航天工程研究所等部门,深入研究创新商业发射场建设管理运用模式,依托商业发射场(区)建设,着力引入卫星制造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争取商业发射场和航天旅游早日开工建设。加快谋划推进航天旅游主题公园、航天主题博物馆建设,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区和航天旅游区同步规划建设。办好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和建设工作,依托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集聚区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以遥感卫星为主体的“通导遥一体化”综合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力促开工建设蓝色港湾康养金融综合体、文昌东郊椰林国际滨海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加快完成产业服务中心、长光卫星应用、北斗自由流等在建项目。推进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银联荣邦结算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莫斯科动力学院落地,深入对接国内外航天高校院所,创办航天大学研究生院,推动航天大学城建设,培养航天科技人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创办现代服务业企业。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铺前中心渔港渔业码头、防波堤、护岸、港池、路网、管网等渔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铺前现代化渔港经济区。推动清澜港等港口转型升级,深化港口对外开放,高质量谋划建设港口经济区。培育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服务、涉海商务等新兴产业。积极谋划引进海洋类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快海洋技术研究、装备研发,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加快重点园区和重点片区建设。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开发建设,围绕“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集群大方向,加大文昌国际航天城、约亭产业园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及铜鼓岭生态旅游区、月亮湾片区、潮滩湾旅游度假区、航天大道核心片区、文昌综合物流园、华侨农场片区、铺前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和清澜港临港经济区等重点片区的产业规划编制力度,为谋划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序推进开发建设铜鼓岭生态旅游区,加快编制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强土地征储工作力度,加快启动英迪格酒店、希尔顿酒店二期建设,加快续建地中海酒店等项目建设,初步构建片区滨海酒店群。重点提升打造滨海度假、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产业的高端新型旅游康养集聚区(“滨海旅游康养产业经济带”)。加快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约亭产业园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一是招引战略合作方运营园区平台,增强发展引擎;二是调整优化生产关系,实质启动退养区域项目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企业+养殖户+保险”的“一户不亏”养殖模式;三是实现养殖取水、尾水处理等园区集中保障系统功能,确保渤海水产等先锋企业项目投产运营。加速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渔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亭产业园:一是编制产业进驻正面清单、明确主导产业及入园标准,优化园区亩产效益指标;二是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和园区(二期)1100亩土地征收,启动园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及园区综合体大楼配套项目建设;探索园区标准地供地模式及标准化厂房保障模式;继续强化园区招商力度并建立选商标准,服务一批在建企业竣工投产纳税,为创建省级产业园区奠定质量及体量基础。
(二)凝心聚力扩内需,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抓项目促有效投资。一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项目要素保障,持续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强化项目建设资金、土地、能耗、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的有力推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一要持续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东路供水工程、珠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二要加大文昌国际航天城、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约亭产业园、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月亮湾片区和航天大道片区等重点园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发挥投资带动作用。三要突出抓好重大产业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促开工建设天宇电竞商务广场、修正官新温泉康养旅游区等项目。四要强力推进民生项目,补齐民生短板。开工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区移民安置(二期)等项目,推进市人民医院锦山分院、市庆龄妇幼保健新院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二是以更准对接抓招商促转型。建立项目落地首谈责任机制、企业服务管家机制、产业招商统筹协调机制、产业空间提升保障机制和产业项目多维评估机制等工作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合力。实行领导领衔招商、专业团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路径,构建“大招商、招大商”工作矩阵,推进主导产业延链补链、集群发展。把优质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外资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广“亩产论英雄”机制,注重评估项目投入产出比,将最优质土地留给投资额度高、投资强度大、税收产值高、创造就业岗位多的高附加值项目。围绕航天城建设“三链”(火箭、卫星、大数据产业链)开展招商工作,发力推进航天城建设。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促进消费回补和稳消费政策,实施积极的稳就业政策,保障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稳定,提振消费信心。大力提升传统消费,进一步促进汽车、通讯器材、家装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康养、体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消费,挖潜农村消费。推出2022年文昌新春美食文化节、2022年文昌市第四届国庆旅游乐购嘉年华等一批特色活动,建设一批“打卡圣地”,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具有“国际范、时尚潮、烟火气、文昌味”的夜经济,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强化市优化营商环境专班作用,抽调精干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系统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二是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梳理再造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流程,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多测合一”改革。三是建立营商环境改革引领性目标。推动开展政务服务、国土空间智慧治理、投资自由便利等一批领跑行动。完善“市场主体说了算”、企业和服务对象全面参与的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及成果运用。四是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文昌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持续帮扶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发挥“店小二”精神,加强中小微企业监测分析,及时掌握运营发展情况。继续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政策,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加快落实企业贷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深度挖掘海外文昌华侨资源,以侨引资、以侨引智、以侨扩宣,打好时代新“侨牌”,增进同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商会的交往,深化同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经贸联系,支持华侨农场(经济区)谋划建设侨资侨企产业园,推动华侨参与海南对外交流合作和民间友好往来活动,把文昌打造成华侨参与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桥梁。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对接合作,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南亚博览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内国际重大展会活动。进一步落实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做好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逐步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四)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文城镇大潭路(文昌大道至火车站路段)改造、高隆邢村市政规划横路新建、清澜星火1#-3#路和水涯片区滨江路新建等市政道路项目,加快续建文昌门户区“二横四纵”路网工程、文华南路及文东路西延长线市政工程等市政道路续建项目进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有效缓解易涝点积水现象。强化规划引领和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景观提质升级,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智能停车系统和立体停车库建设,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一公里公共服务圈”。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电视台宿舍区、公路局宿舍区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继续推动“清澜钛矿厂、清澜海藻场”片区、文建一至三横路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实施文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7项建设[13]任务。着力巩固创卫成果,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引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村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持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巩固拓展产业、就业扶持成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稳定优化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创建热带水果标准化示范园。提高生猪产能,科学发展水产养殖,实现农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强化“三品一标”[14]等品牌培育,重点支持“文昌胡椒”“文昌莲雾”“文昌菠萝蜜”“文昌荔枝”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电商、特色农产品等,推动每个镇、村形成“一镇一业”[15]“一村一品”[16]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休闲渔业,鼓励渔民“往岸上走、深海走、休闲渔业走”,推动池塘养殖转向“海洋牧场”[17],依托滨海岸线资源和八门湾等地发展休闲渔业,拓展垂钓、观光渔业、渔家乐等项目,在木兰湾新区、滨海旅游公路两带大力种植椰子,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撂荒地复耕,完成1.3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3500亩光伏蔬菜大棚建设。坚持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抓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深入开展“厕所革命”[18],稳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样板。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树立文明新风。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提升城市规模。制订并实施《“海澄文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空间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与海口、澄迈和定安四地一体化共同发展。推动文城镇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等重点片区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文城在区域中的集聚辐射功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铺前镇同海口江东新区一体规划、协同开发,打造海口江东新区“后花园”;推动龙楼、东郊、昌洒、锦山、会文、冯坡、翁田等镇创建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镇;推动潭牛、公坡、东阁、文教、东路、抱罗、重兴、蓬莱等镇创建现代农旅发展示范镇;支持华侨农场和三角庭农场依托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集聚高端人才,扩大人口规模、提高人口层次。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政策,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沟通交流机制,开通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五)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坚守高质量发展底线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推进全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以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二是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能耗双控”[19]制度。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积极推广光伏应用,落实光伏惠民政策,积极引进光伏制氢项目。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三是继续打好“六水共治”、大气环境治理、土壤环境风险防控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主城区重点区域雨污分流(二期)工程建设,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落实专业化运行管理,力争我市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持续推进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现有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试运营,全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屋(投放亭)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确保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340座垃圾分类收集屋(投放亭)改造任务,全方位推进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六)全力以赴惠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织密编牢民生保障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持续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新增创建1个创业孵化基地。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以上,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左右。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继续保持根治欠薪高压态势,推进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信息化管理工作。密切关注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走势,加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提高本地菜供应。开展增加平价菜摊位网点、降低摊位费用和增加储运能力等治本之策工作,保供稳价。确保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供应、价格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开展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找准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突破口,促进居民收入普遍稳定增加。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和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公益性岗位,积极搭建平台,扩大社会就业促增收。确保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超过9.0%和9.5%。
加大优质公共资源供给。继续积极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深化落实教育“双减”[20]工作,坚持“五育并举”[21],打造海南学生“特色印记”。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引进更多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文昌。实现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8%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绩效考核,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大力推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疾控中心、院前急救、传染病救治等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短板。重点做实做好老年人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三馆一中心”[22]项目建设,建设2022年行政村篮球排球场和健身器材配套设施项目。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人物同防、精准防治”原则,严格入境人员管控,加大对重点地区来文人员排查、管控,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进一步推进“平安文昌”“法治文昌”建设。保持高压态势,深化严打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依法惩治盗窃、抢劫、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和排查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消防、学校、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加强消防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发展经济兼顾军事需求国防项目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提高部队后勤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当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比较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更加主动、更加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一企一策”:地方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采用个体谈判的方式,对一个个企业采用差异化的特定政策。
[4]“零关税”: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
[5]“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政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把本级部分或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入行政审批服务局,由行政审批服务局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审批通过后加盖“文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专用章”,不再盖原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印章,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6]“好差评”:全称是“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
[7]“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8]“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
[9]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非农业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人员除外)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失业登记,且无一人就业的家庭。
[10]“两项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11]“一小时急救网”:设立微信群邀请文昌市应急医疗专家、急诊科医务人员及各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加入,同时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当各乡镇发现危重患者时可通过值班电话与同济文昌医院联系,经评估需转诊患者,该院5分钟出诊,出诊至当地过程中,可通过微信平台与该院医疗专家报告患者情况,专家会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在线指导。患者接诊回该院过程中及时与急诊科及相关临床科室沟通,到达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抢救患者。
[12]文昌特色的“3+1+1”现代产业体系:指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
[13]“4大领域17项建设”:包括4个领域17项建设任务。
1.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6项)。优化:⑴医疗卫生设施;⑵教育设施;⑶养老托幼设施;⑷文旅体育设施;⑸社会福利设施;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2.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3项)。完善: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⑼县城公共厕所。
3.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5项)。推进:⑽市政交通设施;⑾市政管网设施;⑿配送投递设施;⒀老旧小区更新改造;⒁县城智慧化改造。
4.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3项)。完善:⒂产业平台配套设施;⒃冷链物流设施;⒄农贸市场。
[14]“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
[15]“一镇一业”:一个镇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16]“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17]“海洋牧场”:在一定领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焦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渔、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18]“厕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
[19]“能耗双控”:指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进行双控。
[20]教育“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1]“五育并举”:“五育”是指由德、智、体、美、劳五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其中德育、智育、美育为心理层面的教育,体育是生理层面的教育,劳育是实践层面的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22]“三馆一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演艺中心。
责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