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已归档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历史足迹
百年老宅寄侨情 极具南洋风格文化气息颇浓
2019-01-28 11:46 来源: 南海网 【字体:   打印

铺前镇美港村委会美兰村的林家大院。

文昌铺前镇中台村,古民居大门上的雕刻。

走进一座古镇,少不了要留意当地的建筑,因为一砖一瓦中刻画着当地的乡土和人情,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古镇的气息和风韵。

铺前,作为侨乡古镇,一拨拨“下南洋”谋生的华侨漂泊海外,历经艰辛,数十年拼搏,事业有成后,每每返乡归里,希望叶落归根。那一栋栋为世人所惊叹的古宅民居,凝结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一片赤诚。

铺前老街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在镇墟街区之外,铺前乡里还遍布着许多富有历史传奇的古居民宅。那挥之不去的乡根侨情,感人至深。

寄托乡情的林家老宅

林家宅位于铺前镇美兰村,建于清代光绪至宣统年间,是一座融合了文昌传统民居特色与南洋风格的建筑。宅院面海背山,门前林间有小径通往大海。

敲门探访,接待来访人员的是房屋建造者林鸿运的曾孙,名叫林道芳,今年73岁。“我从小就听父亲、爷爷讲曾祖父的事情。我们家现在共有50多口人,但是大半人口常居国外,有在越南、新加坡的,也有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林道芳说,现在守着老宅子的是他和老伴,还有几个住在近处的儿孙。

当年,生活在铺前的林鸿运,靠捕鱼维持不了家中生计,便决定去新加坡谋生,后又辗转到了越南。和许多外出的华侨一样,起初他历经各种艰辛,后来在越南取了当地一名女子为妻,借着妻子娘家的关系,从法国人手中取得了某种洋酒的代销权,从此林家才兴旺起来。也许是漂泊在外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难,所以当机遇来临赚得财富的时候,林鸿运最渴望的还是叶落归根,于是,他带着钱回到铺前老家,开始兴建祖屋。

仔细参观林家大宅,这座占地约5亩的宅子,被高4米的围墙环抱着,瓦房屋脊的翘头、屋檐下的壁画、精致的木雕门、彩纹大理石地板砖,无一不彰显着主人家当年曾有的富贵与豪气。林道芳告诉记者,建房的石料和木料都精挑细选,有相当多是从越南直接运回来的,当时光工匠、瓦匠、木匠就请了200多人,耗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才把一排三进式青砖灰瓦的华美主屋修建完成。

不幸的是,在主屋完成即将兴建周边围廊时,操劳过度的林鸿运积劳成疾,最后辞世于海口医院的手术台。林鸿运的突然离世,林家如失去了主心骨,耗费巨额资金修建的房屋便草草收场。所幸的是,林家从此有了祖屋,有了落叶归根的基础。1946年,林家祖母让孙子林明昌(林道芳的父亲)离开越南回国,扎根故园。

富有传奇的韩家大院

在铺前镇东南海岸,有一个村内外山坡田野遍布石头的村庄,名叫白石村,村内有一处旅泰华侨建造的韩家大院,规模宏大,具有传奇色彩。

“韩家大院历代主人都是行医或从事教育行业的,活跃于当地和侨居国的医堂杏坛。”曾对韩家大院颇有研究的铺前籍退休教师张光浓告诉记者,韩家先祖一生积德行善,传说有一艘商船遇台风袭击,船破货沉,人员伤亡,附近村民闻讯纷纷到海边拾货物,而这位先祖却背着药箱救人,他亲自将一落海人背回家,熬汤煮药将其救活。没想到,此人是一位风水先生,他醒来好转后对恩公说,他已一无所有,只能找一块蜈蚣宝地报答,以后恩公的子孙会世代行医,特别会医治眼疾。

据《韩氏族谱》记载,这位先祖与吴氏夫人及子都埋葬在一块叫做“蜈蚣窝”的地方。从这位先祖至今,韩家果真十代人中代代有人行医,其中不乏专治眼疾的传人。

建造韩家大院的,是韩家这位先祖的第六代孙昌翼、景翼及其后人。昌翼学名瑞莲,是清代附生,曾于光绪戊寅年(1878年)襄建文溪书院,又创建华祖祠,撰修《韩氏族谱》;其一曾孙韩拾元,又名韩海、韩仲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曾在西南运输处督运抗日物资,黄埔军校17期毕业,受伤后回乡结婚,后返回泰国定居。景翼学名瑞芝,清代监生,曾创办“育安堂”医室,“以儒医名乡里,也称善人焉”。

韩家大院共有七进正屋,从村外数起,第四、五、六、七进室有横室,一道围墙将它们团围,自成一体。大院坐北向南,面对田野和大海。大院房屋是传统的文昌民居,木梁瓦房,供桌、神案和窗户都雕刻着精美的花草虫兽图案,栩栩如生。部分窗户、门廊的图案如八卦图,镶嵌着“喜”字和“寿”字,屋内挂着许多题匾和韩氏子孙与林森、严家淦、何应钦、韩汉英等民国要人的合影相片。

“韩家大院不仅主人的故事传奇,院里多幅书法作品也出自名人之手。”在张光浓的指引下,我们注意到,韩家大院首进正屋大门两侧,是于右任先生的亲笔对联:“门耀書锦诗颂国风”,横批“五云献瑞”;院内还存有蒋介石以韩氏祠堂、族谱名号为韩家大院题写的手书:“書锦堂”。

遍布乡里的特色民居

椰林深处,曲径通幽,灰瓦白墙,雕梁画栋……除了林家大宅和韩家大院,铺前的中台村、美宝村,也都是著名侨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人侨居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村内上百年的古居民宅多有南洋风格,文化气息颇浓。

在中台村吴氏祠堂,对联“观光上国,萃族中台”是清代进士韩锦云的赠词。祠堂内,悬挂着大量文人墨客与各姓族名流题赠的对联,其中还有潘孺初的赠联:“中庸理道伦常大,台阁文章声价高。”

据《吴氏族谱》记载,从清朝至民国年代,中台村有众多村民下南洋谋生,有的甚至举家迁移。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不乏巨贾富商,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前全国政协委员吴多泰,前美国南加州海南同乡会会长吴坤汉等。归国华侨吴乾椿还曾在海口建造了雄冠海南半个多世纪的五层高骑楼。

美宝村是东坡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民小组组长吴多喜告诉记者,全村现有80多户260多人,上百年的古民居20多间。其中,一栋保存相对完好的吴家宅,占地800多平方米,宅子是由泰国华侨吴乾芬回乡修建,至今已有102年历史。

老宅的守护者吴清海今年40多岁,常年外出打工,不过逢年过节,都会抽空回村整修一下老房子。吴清海说,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起曾祖父的故事:吴乾芬16岁坐着小帆船下南洋到泰国干苦力,在泰国艰苦奋斗13年买地开了两家客栈,赚钱后,又叫村里人下南洋打工。29岁那年,他回到美宝村盖了这座院子,还拿出钱接济村民。可惜,吴乾芬39岁英年早逝。

后来,吴乾芬的后代也积极投入爱乡义举,为美宝村筹资捐建了小学。

对于吴清海来说,曾祖父的故事堪称传奇,“他们身上那种不怕艰苦、不怕失败、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敬仰”。吴清海说,老房子整体架构完好,只是前几年,威马逊台风过境时,老房子掉了几片瓦。(文\海南日报记者李佳飞特约记者黄良策图\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责任编辑: 文昌市政府网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文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Baidu
    map